过度娱乐化和追星炒星 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播电视台被约谈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10月29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就卫视节目存在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对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播电视台进行约谈,4省市党委宣传部参加。

约谈指出,近年来,4省市广播电视台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各卫视频道也不同程度存在过度娱乐化、追星炒星等问题,必须坚决整改。

约谈强调,4省市广播电视台要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政治家办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聚焦新时代火热生活,聚焦新时代奋斗者、劳动者,当好省级广电转型发展排头兵。

4省市广播电视台表示,要认真落实约谈要求,全面加强整改,加快转型发展,用更多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丰富和引领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新华网

责编: 蓝天

返回主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通知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22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2022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二、春节: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三、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班。

四、劳动节:4月30日至5月4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4日(星期日)、5月7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六、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

七、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10月8日(星期六)、10月9日(星期日)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国务院办公厅

2021年10月25日

责编: 蓝天

返回主页

 

五届中国创新药论坛: 迫在眉睫!急需寻找新冠病毒有效用药

不久前,一种药物能使新冠感染者住院或死亡率直降50%的消息一经披露便备受关注,甚至引发股市整体波动。

多名业内专家在发言中表示,寻找新冠肺炎治疗的有效用药,是当前医药研发领域的主要发力点之一。

一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疗药物最新研究进展》的论文在《中国新药杂志》上甫一刊出,网络下载量便超过上千次。

在10月23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创新药论坛上,大会公布了学术期刊中的相关论文和数据。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新药杂志》执行主编石晟怡在会上表示,杂志曾策划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究专栏,业内专家在很短时间内拿出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响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寻找新冠肺炎治疗的有效用药,是当前医药研发领域的主要发力点之一。

迫在眉睫!急需寻找新冠病毒有效用药

新冠病毒变异株数次、多国家流行,新冠疫情的走势目前难以预估。“德尔塔变异株在150多个国家流行,之后纳姆达变异株波及30多个国家,缪变异株在50多个国家现身。”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陈志南表示,在新冠疫苗取得有效防控局面的同时,对新冠病毒有效药物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这与几天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另一个学术会议上的观点不谋而合,陈凯先表示:变异株传播力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疫苗接种已有一定覆盖率的情况下,仍引起新一轮疫情。这凸显了抗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那么,如何找到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究竟能不能找到一种药对付新冠病毒像青蒿素对付疟原虫一样有效?

事实上,自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医药领域在老药新用、中医药、生物创新药、抗体药等多个领域均有研发布局。权威数据显示,在我国,新冠肺炎用药中已有31个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武汉疫情中表现出色的“三药三方”均获批上市。

从头创新!基础研究有突破

“去年11月13日,美珀珠单抗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启动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176例重症患者的入组治疗,等待揭盲。”陈志南在会上分享了其团队研发的新冠肺炎原创新药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不仅获得国际认可,自2021年7月以来,美珀珠单抗也已经在我国上海、深圳、成都、广州等地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

从靶点发现、感染路径机制解析、抗体药物研发,这一创新药物从诞生到落地均由我国研发团队自主完成。

更为独特的是,该创新药的作用机理独树一帜。

“在去年3、4月份我们实验室就报道发现了CD147是介导病毒感染的重要受体,这是我们实验室首先发现的。”陈志南说。

也就是说,新冠病毒用“钥匙”打开人类细胞上的“锁”不止一个,除了普遍认为的ACEⅡ,还有CD147。根据这一基础研究上的突破,团队一气呵成,后续完成了抗体药物的设计和验证,并产业化为药物落地。

纵观全球,包括老药新用和生物药在内,现有获批(或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抗新冠药物有20个,但世卫组织一项全球性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瑞德西韦、羟氯喹等被寄予厚望的药物无效或疗效甚微,某抗体药物的紧急使用授权也被撤回,也有创新疗法未达到临床终点……

从药物机理开始的原始创新药物是否会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杀手锏,等待进一步数据的披露。

激励创新!审评审批在改革

记者从会上获悉,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有临床价值的化药和中和抗体类药物,将进入特别审批程序。

“在日常急需药物审评审批的基础上,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把新冠药物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主任孔繁圃在会上表示,推进的抗疫应急审评常态化,相关部门将调整特别审批程序的品种范围,加快新冠肺炎治疗性药物的审评审批。

速度和质量并重,是应急审评常态化的难点。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病毒,有效性、安全性等如何在短时间内判定,这考验着药品审评部门的行政管理智慧。

以重大问题、疑难问题的研究解决为例,药审中心对研判流程进行了重构——

“我们在专业环节进行了重大改革,原来是主审开专业会的方式,改革后在主审专业会之上,成立了部门技术委员会,承担审评标准原则要点的制定、统一审评尺度等工作。”孔繁圃介绍,例如一个新药品的评审,需要主审提出要点,技术委员会共同讨论,达成一致,进而开展审评工作。

据介绍,目前相关部门就新冠肺炎药物规划了3条路线,即小分子抗病毒药、综合抗体药物、抗炎类药物,不同路线均有品种进入临床试验,有望近期有所突破。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佳星

编辑: 晓明

返回主页

中国“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登陆北京展览馆

“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五号”和“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VG70呼吸机等一批科技抗疫成果,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模型……10月20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10月21日-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展览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记者获悉,展览总面积21834m²,共设展项1740项,展出实物1347件、模型277件、展板933块,视频383个。现场共分12个展区,分别是总序、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社会发展、区域创新、改革(人才)、开放合作、科普等展区。既展现了一大批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又体现了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既有实物、沙盘和模型,又采用了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颖的互动展示方式。

据介绍,本次展览聚焦“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和社会民生领域取得的一批重大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示 “解密衰老”、“天机”类脑芯片等基础前沿的重大突破,以及散裂中子源、“慧眼”望远镜卫星等科学装置;面向经济主战场,重点展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京华号”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煤经合成气直接制高值化学品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展现中国空间站模型、火星车等国之重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展示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装备(PET/MR)、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以及“科技抗疫”“科技冬奥”的最新成果。

展览还展示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成效,科技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开放合作和科普工作等的最新进展。

本次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需要注意的是,展览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时停止入馆),观众需提前2天通过手机微信预约参观。每天预约限额为10000人,上午、下午各5000人。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垠

编辑: 蓝天

返回主页

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 且看专家回应

2021年3月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且9月以来南方省份流感活动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今冬明春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叠加流行的风险依然存在,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

为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1-2022年流行季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2021-2022年流行季流感防控工作。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有哪些?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是否能同时接种?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

专家表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为匹配不断变异的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在多数季节推荐的流感疫苗组份会更新一个或多个毒株,疫苗毒株与前一个流行季完全相同的情况也存在。为保证接种人群得到最大程度保护,即使流感疫苗组份与前一个流行季完全相同,考虑到多数接种者的免疫力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流感疫苗还是需要每年接种。

流感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有哪些?

通知要求有序推进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提出各地要依据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按照优先顺序对医务人员,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人群以及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开展接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上述人群实施免费接种,提升流感疫苗接种率,降低流感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是否能同时接种?

专家介绍,目前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同时接种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影响的研究仍在进行,参照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原则上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具体情况分为:可在接种流感疫苗14天以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或者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程序14天后接种流感疫苗;或者在两剂新冠病毒疫苗之间接种流感疫苗,即在接种第1剂次新冠病毒疫苗14天后接种流感疫苗,再间隔14天后接种第2剂次新冠病毒疫苗。

专家提醒,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两剂新冠病毒疫苗之间接种流感疫苗,需遵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和间隔的要求。

除接种疫苗外还有哪些防护措施可以预防流感?

专家表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出现流感症状后,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接触眼睛、鼻或口。

此外,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

来源: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沐铁城

编辑: 晓明

返回主页

1603.9公斤!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刷新纪录

10月17日在测产现场拍摄的待收割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1603.9公斤!10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

当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现场宣读了结果。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产平均亩产667.8公斤,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1603.9公斤。

“同一生态区连续2年双季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实现了。”在测产现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在前期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下,此次高产结果来之不易,表明品种的适应性较强,也为下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2019年起,衡南县被选定为第三代杂交水稻核心示范区,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叁优一号”在示范基地开展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白田田 陈振海

编辑: 武梅

返回主页

 

太空6个月,空间站3位航天员将如何“打发”时间?

10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

航天员如何选拔?任务艰巨在哪?他们又为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做了哪些准备?有“航天员女教头”之称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一一揭秘。

图片来源:央视网

“神十三”乘组担负一些特殊任务

空间站任务艰巨复杂,黄伟芬坦言,在轨飞行长达3至6个月,对航天员的训练以及保障性载荷的研制提出了巨大挑战。

首先是身体素质的挑战。“长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增高。”黄伟芬说,载人飞行中,航天员要经历超重、震动、噪声、失重、旋转冲击等多种环境工况。

航天员长时间工作生活在狭小、密闭、隔离、振动、噪声等多种复杂、特殊因素交织的环境中,也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

对于“神十三”乘组来说,还需要担负一些特殊任务。黄伟芬介绍,在轨驻留的6个月时间里,乘组将同时管理天和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形成的组合体。还将按计划参加天舟二号舱段转位试验,进行手控遥操作对接试验、再生生保在轨维修及验证试验,完成大量的飞行任务在轨数据收集与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航天医学实验、空间应用系统实验、科普教育活动等,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图片来源:央视网

新老搭配 以老带新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规划,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与建造阶段共有四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系统选拔策略,按照“统筹规划、新老搭配、继承与发展”等原则,于2019年12月选出了4个飞行乘组,每个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指令长均由飞过的航天员担任。

飞行乘组选拔要进行全面考察和评定。黄伟芬透露,在确定航天员个体满足任务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飞行经验、出舱活动要求、与各次任务的匹配、年龄、新老搭配、心理相容性等方面因素,统筹分析确定各次任务飞行乘组。她表示,“我们加大了对临床潜在问题的排查,增加了高空减压病易感性的检查,确保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

航天员系统本着“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试训一体”的原则,策划设计并实施了八大类两百余项训练,并安排航天员参加了近百次工程研制试验活动,使他们在思想、身体、心理、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能方面、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做好执行任务的准备。

评估调整 及时纠偏

航天员各项保障技术既要应对6个月失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要适用于不同性别、不用年龄的航天员个体,因此保障方案既有刚性约束,也有弹性范围。

黄伟芬表示,强化了每月对航天员健康状态的定期全面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标方案预案,及时调整锻炼与膳食策略,确保航天员身心状态良好。

相比神舟十二号任务,工作节奏更加鲜明。包括每周值班制度、周六站务及物资管理日制度在内的天地协同一体的工作模式和体系更加成熟。黄伟芬介绍,他们识别了长期飞行关键、重要项目可能遗忘的效应,适时安排了定期在轨训练,以确保航天员以最佳技能状态应对各项正常及应急任务。

强化培训,应对新增任务及状态变化

在神舟十二号两次出舱活动后,进行飞行程序优化,新增26项出舱预案、出舱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对神十三乘组进行了专项培训。黄伟芬表示,针对新增8项在轨试/实验研究、货运飞船遥操作交会对接试验等项目进行重点训练,目的是确保神舟十三号乘组全面掌握执行任务的各项技能。

经验传递是中国航天员的传统。黄伟芬透露,今年9月6日,特别安排神十三乘组在飞控现场与神十二乘组进行了天地通话,了解了撤离前物资状态、在轨工作与生活注意事项。

此外,航天员返回前,神十二乘组对整站物资、产品状态进行了全面巡视拍摄,与神十三乘组及备份航天员进行了专项座谈交流,全面介绍操作要点、天地差异、注意事项等内容,特别是针对出舱活动,乘组充分交流了经验,为神舟十三号乘组提前进入状态、顺利执行任务打下了基础。

2013年,王亚平曾在神舟十号任务期间开展了精彩的“太空授课”。据了解,在此次任务中,专门策划了更加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王亚平也会为大家进行太空科普。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付毅飞 何亮

编辑: 晓明

返回主页

 

 

 

美国11月将向已接种疫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人开放陆路边境

网络截图

(10月13日) —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马约卡斯(Alejandro Mayorkas)周二晚间宣布,美国下个月将重新开放陆路和渡轮边境,以接待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完全接种疫苗的旅客。

马约卡斯在声明中说:“跨境旅行将给我们边境社区创造重要的经济活动,并使我们的整体经济广泛受益。” 然而,马约卡斯的声明没有提供放宽措施的确切日期。

从 2022 年 1 月开始,美国政府还将要求在陆路或渡轮入境的所有外国游客都必须提供已完全接种 Covid-19 疫苗的证明。

自 2020 年 3 月以来,尽管美国关闭自由旅行陆路边境达19个月之久, 但在这期间, 加拿大人,即使是未接种疫苗者,仍被允许飞往美国进行非必要旅行。

近几个月来,拜登政府一直承受着要求取消陆路入境旅行限制的巨大压力。

对于决定11月开放加、墨陆路边境,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 美国是否会接受接种过两种不同疫苗的旅行者,其中包括阿斯利康(AstraZeneca),该疫苗尚未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

加拿大已于 8 月 9 日开放边境接纳已接种疫苗的美国游客。目前, 在12 岁及以上的加拿大人中, 巳有 80% 以上的人接种了疫苗, 使该国成为世界上接种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墨西哥的比率则要低得多,只有不到 40% 的公民完全接种了疫苗。

HCT王昊在线报导

返回主页

 

 

“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 新能源车充电难不可小觑

国庆假日期间,新能源车主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4小时充电的新闻上了热搜。新能源车充电难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不可否认,车流量陡增是新能源车充电难的一大原因。据国家电网统计,10月1日到3日,国家电网充换电服务网络总充电量同比增长59%,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充电量同比增长56.52%。10月1日,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平时的近4倍,创历史新高。如此大的用电量和用电频率,考验着新能源车充电设施的保障供给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

“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的尴尬,值得反思。新能源车充电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充电桩安装数量不足?还是检修不及时导致故障率较高?面对节假日如此大的车流量,是否可做一些应急准备?比如,在需求量较大的高速服务区储备一些移动充电桩,以便应急使用,等等。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新能源车充电难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偏低、私人充电桩安装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随着新能源车普及率不断提升,部分地区充电桩数量不足,影响了新能源车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布局不合理、维护不到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故障桩和僵尸桩,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此外,由于车桩生产企业较多,标准不够统一,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相关部门正视和优化。

一些地方充电桩“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也需引起重视。据网友反映,一些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影响了使用效率。有些充电桩无电源接入,还有些充电桩出现问题联系不到服务商,导致充电桩变成“充电装”。面对不断增长的新能源车充电桩,专业检修和维修人员也必须及时跟进,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对充电桩产品质量和实际使用进行有效监督,鼓励服务商提供优质服务,严厉打击个别企业骗取补贴资金的现象。

小小充电桩,一头连着民生,一头直接影响到汽车大市场。从目前反馈的问题看,构建布局合理、高效完善的充电服务网络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点。相关部门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为解决“在哪建”“建多少”问题提供数据支持,还可尝试探索加强公共桩、个人桩的入网和互联互通,提高充电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只有切实解决充电难题,才能让新能源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 郭存举

责编: 晓明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