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酵素可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以下简称方案)中,国家首次正式发文证明微生态平衡在新冠病毒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方案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近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院士,接受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连线采访时专门提到了微生态的重要性。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院士在接受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连线采访时提到微生态的重要性时表示,选择性地促使失调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同时增强对外袭细菌的抵抗能力,实现对有害细菌种群的控制,以减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控制、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从而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样才能抵抗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这样的传染疾病。

李兰娟院士指出,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成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红曲,在古代称丹曲,既是中药,又是食品,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中医古籍显示,红曲味甘性微温,无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的功效。红曲的问世,给我国和世界食品微生物发酵史写下了一页光辉篇章。到了现代,红曲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科学家从红曲中发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天然他汀类物质,同时还能产生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饱合脂肪酸等成分等。红曲的这些化学物质和功能,构成了其在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恢复期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辅以其他具有特定功能的药食同源类中药,以及可以调整肠道微生物菌群状态的益生元类物质。

广药集团广州王老吉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北藻上好生物有限公司公司联合开发生产的Monababy红曲宝红曲酵素中含有菊粉、低聚果糖和小麦胚芽粉益生元。益生元是国内公认的培养腸道益生菌的新资源食品,且红曲健脾,健胃,消食,治赤白痢下,活血化瘀。在中国传统药典均可查到。

Monababy红曲宝红曲酵素是依据以上理论生产出来的对人体自身腸道益生菌有培养和增殖的产品。Monababy红曲宝红曲酵素愿在防治、治疗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发挥其特定价值,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助力,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HCT红曲通讯员杨紫            HCT编辑:武梅

返回主页

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派科)创立于2010年,由世界顶尖的生物医疗及纳米技术领域的多名科学家和海外归国专家投资创办,通过结合跨领域的前沿生物医学科技和最新纳米技术,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的纳米生物医学平台。是致力于研发、生产体外疾病检测技术和设备,及提供检测技术咨询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目前就核心技术已申请多项美国、中国和国际专利。在上海、江苏、浙江建立了研发中心、生物医学实验基地和中试厂房。批量生产基地正在建造中。

公司性质: 国内极少数具有原创性、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医疗检测技术和服务跨国高科技企业。

业务: 致力于与肿瘤做斗争的肿瘤检测服务。

团队: 多名千人计划专家和长江学者;10多位来自世界顶尖大学(耶鲁大学)、世界/美国500强和海外上市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和管理团队。

技术 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一百多项专利。

安派科董事长介绍:

俞昌博士,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俞昌博士出生于医学世家,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后转读物理,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创新的检测技术)。历任美国三家500强企业及知名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技术总监、研发中心技术处处长等高职。入选中组部首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曾任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负责人。美国肿瘤临床医生协会(ASCO)会员,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创业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浦东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并荣获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等奖项。俞博士是200多项专利(百余项已授权)的第一发明人或主发明人,其中包括俞博士和其团队在生物医学领域申请的约150多项专利,遍及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 俞昌博士在美国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带领某部门创新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和客户论证,及产品产业化,最终推动该部门在纳斯达克独立上市,实现市值超过20亿美金的业绩。2004年,俞博士回国与合作伙伴创办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已成为我国首家能在该高端分支领域打破海外巨头垄断,实现产业化的本土企业。同时引领所在的高科技园区成为中国领先、国际先进的该领域产业集群高地。曾任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负责人,并提前完成专项的专利、销售等多项指标。2009年入选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 近年来俞昌博士致力于肿瘤检测技术的研发,并做出了开拓性、突破性的成果,已创新了一系列结合前沿复合技术包括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技术和方法,并申请了近70项原创性的美国、中国、国际专利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专利。

公司创始人介绍:

俞和教授,公司创始人

俞和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流行病学硕士和临床生物化学博士。多年就职于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肿瘤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历任副教授、教授。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及肿瘤流行病学室主任。 二十多年来,俞和教授致力于肿瘤领域的研究,在该领域特别是致癌因子对肝癌,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作用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近年来俞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生物标志物在肿瘤诊断和预后上的应用,肿瘤病因和肿瘤进展相关的基因突变、表遗传改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方式和能量平衡与肿瘤发病的关系,以及抑癌基因和DNA修复基因甲基化在肿瘤预后中的作用。 俞和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更多资讯在安派科

返回主页

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抗癌药将上市

原标题: 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抗癌药将上市,可治疗晚期转移性肠癌

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中国企业研发的抗癌药“呋喹替尼”即将面世,可为接受过至少两次化疗方案,但仍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希望,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澎湃新闻记者6月28日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获悉,这一药物的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由该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共同领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记黄埔医药与礼来制药等全国28家临床药物研究机构参与完成。而这一临床研究结果也被发表在6月26日出版的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李进表示,这一国际权威杂志被评为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四大”顶尖医学期刊之一,此前从未发表过中国创新研发的国产抗癌药物,“让中国制药走上世界舞台已经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一药物的研发成果将对中国推动国产药物的研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生存期延长到9.3个月

全球每年新发结直肠癌136万例,病死69万4000例。在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37万6000例,且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诊断时已至中晚期。

目前,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为化疗,对于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两期化疗失败后,许多患者仍然体质较好,生存愿望强烈,亟需安全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案。

对此,呋喹替尼的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吸纳了416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54.6岁,其中161例为女性,这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呋喹替尼新药,另一组则使用安慰剂,通过每日一次,28天为一疗程(治疗21天,停药7天)的治疗,研究随访至2017年1月17日。

经比对:使用呋喹替尼组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到9.3个月,比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生命周期显著延长了2.7个月;同时呋喹替尼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尤其对肝脏毒性相较于其他同类要来讲是最低的,和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没有差异。

通过临床试验,呋喹替尼显示出了对结直肠癌作用强、毒性低、耐受性好的优势。据李进介绍,试验所得结果是目前国际上此领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延长期数据。

目前此项临床研究已获得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支持、上海市科委科技专项、浦东新区科委科技发展基金专项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据了解,基于上述临床研究的数据,和记黄埔医药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了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新药上市申请,呋喹替尼的上市申请因“具有明显临床价值”被授予“优先审评”资格。李进表示,预计今年年底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文,届时即可上市销售。

推动国内抗肿瘤药物从“仿制”向“原创”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一直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目前,国内抗癌新药数量和效果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国内抗癌药物创新与研发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发展瓶颈?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2014年上市的49种癌症新药中,只有6种在中国上市。截至2018年1月,在中国进行的与癌症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约为33407个项目,而美国数量已超过11万,为中国的3倍多。

国内上市和在研的新药绝大多数是以仿制为主,处于仿创结合阶段。究其中国医药企业研发生产原创药薄弱的原因: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10 -15年)的过程,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和设备的投入。

作为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呋喹替尼从立项到目前的上市冲刺阶段,整个研究团队走过了12年的研发历程,“期待呋喹替尼的后期上市能带动抗癌新药的创制体系建立,加速国内医药企业从抗癌药物的仿制向创制转变。”李进说。

据悉,目前在东方医院南院六楼的肿瘤药物一期临床试验中心正在开展20项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李进表示,中心将计划以每年30-35项的研发速度来推进肿瘤新药研发创制。

来源: 澎湃新闻

返回主页